网络售药权责划分难
在网上买药,并不难。在搜索引擎上,诸如“没处方怎么能买到处方药”的各类“科普”帖俯拾皆是。有商家直言,只要个人感觉风险可控又需要,搜索“×××”网店,就能买到想要的处方药了。
记者按图索骥,随机下载了一款名为“1药网”的网络售药APP。在线的“店小二”前一分钟还在介绍该如何购药和支付,后一分钟就秒变“执业医师”,不仅给使用假名注册的记者开了处方,处方药“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在记者支付了30元后,订单很快就进入处理中状态。
网络售药很方便,一旦出了问题却可能陷入一个无解的“连环套”。比如,在北京短暂居住期间,山西消费者李先生突发疾病,通过广东一家医药电商平台,买了四川一家医药企业生产的处方药。一旦他因为服药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甚至致残等更严重问题,该在哪里投诉,由何地监管部门一查到底全都存疑。
对违规行为最有力的震慑不在于是否有限定的法规,而在于被处罚的必然。在网络售药环节,依然有着监管和制约的灰色地带,使得各方权责的划分至今不够明晰,钻空子的屡见不鲜。网络监管的技术“锁”,还没有完全扣上。
处方药打擦边球成套路
有些处方药,一些药店无需纸质处方,都能随到随买。在朝阳区西坝河南路附近的一家“德威治大药房”,记者告诉营业员自己嗓子痛,希望能买两盒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虽然面对面,可营业员并未提出要看记者的身份证或者社保卡,在记录记者随机报出的名字和年龄后,一张处方就开好了,记者也买到了两盒名为可乐必妥的“左氧氟沙星片”。
处方药是各药店无不垂涎的巨大蛋糕。然而一位在西城开店的药店经理吴先生忍不住诉苦,虽说现在逐步医药分开了,但对于药店来说,处方外流太难了。他表示,有处方的顾客,第一选择肯定是在医院拿药,这样还能医保报销。极个别像进口的阿奇霉素——希舒美,这种有些中小型医院没有的处方药,顾客才会来药店买。“说实话处方药在药店的销售总量偏低,根本赚不上钱,”吴先生说,“现在网上和手机里卖的药不仅品种多、折扣大,很多不要邮费就能送到家。实体药店卖处方药,说实话只是为了多吸引几个回头客。”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国内药店数量已经超过40万家。“现在执业医师绝大部分都在医院,而且动辄月薪几万元,在药店执业的估计连4万人都没有。有些药店要么没有执业医师,要么只能租个执业医师的证来应付。”吴先生说,“有关部门的检查多在白天,所以有些药店白天不敢卖处方药,晚上就敢卖了。有些卖药的APP首页就写着没有处方不能销售处方药,可实际上却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搭售,以‘治疗组合’的名义,睁一眼闭一眼地打着擦边球。这些都是业内的‘套路’。”
处方共享平台或成突破口
食药监总局方面承认,互联网药品经营的发展越来越快,在执法管辖、案件调查、证据固定等监管方面,技术手段和能力确实跟不上。食药部门介绍,网络售药从单一的网站售药已经发展到手机APP,有些非法个人更是通过微信、QQ、微博等进行兜售。
“美国等一些国家实行彻底的医药分开管理体制,医院只设住院药房,基本没有门诊药房,医生只负责诊断疾病开处方,病人凭借处方在实体药店或网上药店购买处方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介绍说,这得益于美国等有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电子处方,医疗系统也实现了电子监管。网上药店、零售药店、医疗机构、医保机构及医师间,全面实现电子病例与电子处方的资源共享。
她分析,除了结合国情推广电子处方,为了处方外流,还应该建立一个方便医院、患者和线上线下药店运转的处方共享平台。我国还要探索线上电商的医保支付模式,将更多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多手段将处方从医院分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