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药集团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石晟怡看来,这一成绩与国药集团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在市场化发展道路上的持续探索努力是分不开的。
“医药行业是高度开放、充分竞争、专业细分的行业。”石晟怡告诉记者,国药集团作为一家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中央企业,在子公司层面较早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工作,明晰公司治理主体关系和权责,建立健全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化发展道路。截至2017年末,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数达660余家,占集团企业90%以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总额对集团的贡献率均达到85%以上。
石晟怡表示,国药集团在混改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和业务板块采取了多种方式。2003年,国药集团选择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药品流通板块进行重组,并引入民企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组建了国药控股。2009年于香港上市后,国药集团和复星医药按照股权比例向国药控股委派董事,与独立董事共同组成董事会,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公众资本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通过10余年的发展,国药控股的营业收入由2003年成立之初的8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584亿元,流通网络覆盖全国,中国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市值位列全球医药分销企业第四位。
此后,国药集团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进一步复制国药控股的成功经验。2014年,集团对所属国药器材公司进行整体改制,选择与优秀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改制后国药器材加快了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商业企业的投资并购,积极建设覆盖全国的医疗器械与耗材物流分销网络,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配送企业。
“除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国药集团还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投资入股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的主动‘混合’。”石晟怡说。
中药一度是国药集团的短板,针对这一情况,国药集团2013年入资民营企业——香港上市公司盈天医药(现已更名为“中国中药”),成为中国中药的控股股东。中国中药由一家民营上市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原民营股东和公众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重组后的中国中药作为中药业务的资本运作和产业发展平台,于2013年内成功实施了对同济堂药业、天江药业等知名中药企业的并购。从重组前的2012年到重组4年后的2016年,中国中药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82.01%,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58.63%,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的股东价值均大幅增值。
石晟怡坦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药企业存在规模小、数量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在她看来,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国药集团得以用较少的国有资本金,带动了上千亿的社会资本,显著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带动了社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整合和结构调整,医药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针对我国医药行业逐步走出“小、散、多、低”的状况,国药集团通过混合所有制和资本运营,不断整合行业资源,与民营企业共同成功打造覆盖全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配送网络,持续优化市场存量,减少恶性竞争,大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在积极推进行业整合、转型升级的同时,国药集团还充分发挥技术、资本、品牌的优势,助力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石晟怡拿中药产业举例说,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国内企业多数规模小、产品单一、发展受限。国药集团在中药业务板块实现混改后,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改造升级,使国药集团中药板块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中药行业领军企业。作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力军,中国中药的产品也积极进入了东南亚沿线国家,部分产品本土化生产,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国药集团还积极参与医药行业各专业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行业共享技术和资源,带头实施新版GMP,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强医药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实现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快速粗放式增长到集约精益化增长的转变,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药企同台竞争的实力。
在石晟怡看来,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并充分把内部机制和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合作发展。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药集团通过不断加强各级董事会运作制度建设,保障董事会各项权责到位。“在涉及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扩展、重组改制、机制创新方面坚持与各方股东充分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绝不因为控股的地位而忽视或侵占其他股东权益。”石晟怡告诉记者,这也让国药集团与各股东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信任关系,调动了各方的优势,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民营股东作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有机结合等举措,国药集团与民营企业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局面。”石晟怡强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