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急诊不“急”,的确还不能全怪患者及其家属故意滥用。毕竟,很多时候连医院的诊断,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正确率,面对一些突发疾病,患者和家属对于急救需求的判断,的确也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既然急救价格不高,而为了避免因错判而耽搁救治时机,急诊成为首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
而急诊科拥挤,患者等待时间过长,急诊成慢诊,也并非咱的特色,而是个愈发突出的世界级现象。尽管我国并无权威统计数据,但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都对医院急诊等候时间有常年的统计研究。这些数据显示,急诊拥挤程度呈逐年加剧态势,急诊患者候诊时间也是越来越长,而且越是中心城市的大型医院,急诊患者越是不得不承受更长的等候时间,平均急诊等候时间甚至已超过一小时。类似的急诊“拥阻”现象,在国内同样存在,而对于心脏病等有着严苛抢救时间窗的患者而言,急诊“拥阻”必然意味着对生命通道的堵塞。
为了疏导急诊“拥阻”问题,加拿大一些城市将重要医疗机构急诊等候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每5-10分钟更新。不过,笔者上网查询了一下温尼伯(加拿大第八大城市)急诊候诊预报,最短的也要等候45分钟,最长的甚至长达5个半小时,急诊等候时间依旧漫长。为此,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通过专业的急诊导诊与分流机制,以确保最急需的患者优先获得急诊资源。
此外,无论是把急救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还是避免生命通道受阻,让急救资源的使用更加有的放矢,确保急救资源被真正的急救需求所用,首要的当然是减少对急救资源的无效占用。而现实中,之所以对急诊使用会如此泛滥,很大程度上恐怕仍在于急救资源价格调节机制的缺失。不难设想,当急诊资源在价格上并不能体现其稀缺性,急诊资源的分配其实很难体现“急救”属性,一些并不那么急的救治需求,只需支付并不高的成本,便能享受第一时间的优质医疗服务,急诊资源遭遇滥用也就在所难免。
基于此,急诊不“急”,更需急诊资源价值的回归,并从制度上建立急诊导诊机制,才算吃对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