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166303

千亿级康复产业仅两成饱和 专科医院成风口

   2017-11-29 320
核心提示:2017年已接近尾声,动脉网再次开启一年一度的重磅活动未来医疗100强榜和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在榜单揭晓和论坛召开之前,动脉网
       2017年已接近尾声,动脉网再次开启一年一度的重磅活动“未来医疗100强榜”和“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在榜单揭晓和论坛召开之前,动脉网还精心策划了大型年终盘点专题,将陆续对2017年医疗健康各细分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通过梳理30多个细分领域,洞悉产业全盘,为大家奉上丰盛的内容大餐。
 
  2017年,在动脉网关注的30多个细分领域中,康复产业的表现不算亮眼,但是,在报道多项创业项目后,这个本不被看好的领域忽然有了一些增长的“苗头”。一系列政策发布,社会办医受到鼓励,许多投资人也纷纷通过动脉网向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们抛去了“橄榄枝”。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大约达到了270亿元,随着我国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医疗服务的改革,伴随着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康复医疗相关的医保政策进一步落实。
 
  2017年,康复医疗行业即将进入爆发期,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将会突破700亿元,伴随着不低于20%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会形成又一个千亿市场。
 
  首先,我们来看看康复医疗领域的产业链构成:
 
 
  在上游的康复器械方面,中高端市场被欧美品牌垄断,国内厂商仅在中低端市场有一定市占率。
 
  中游的康复服务,仍处在边缘地带,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业内标准,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
 
  至于下游的患者端,作为现代医学“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康复医学在国内尚处于机构用户普及阶段。医院后市场之一的康复市场尚未打开。
 
  国家导向也好,资本投入也罢,细数2017年康复领域的一系列事件与趋势,可以发现康复产业的动向基本呈正向发展。因此,动脉网拟从政策、资本、技术三个角度,解读2017年的康复医疗市场。
 
  政策审批放宽,民营资本准入成关键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鼓励在各类专科以及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意味着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再次获得国家层面支持,康复医疗有望成为医疗投资下一个风口。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强调“体育和医疗融合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体医深度融合成为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重要举措。“体医融合”成为运动康复、康复医学的重要路径和发展导向。
 
  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国家卫计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再新增5类独立医疗机构,除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外,康复医疗中心亦位列其中。
 
  2017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要求,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护理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及管理规范,“双中心”标准的发布实质在于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而政策中鼓励上门服务的形式,更是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连锁化、集团化的导向能吸引实力雄厚的财团试水,对已经布局康复医院的企业来说,康复服务不仅面向我国有康复需求的近1.3亿人群,还是面向在2.3亿养老需求中占比达到90%的居家养老人群的产业延伸。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康复医疗中心的建设,期待可复制的运营模式给社区康复带来持续的生命力。将制定细则权利、审批权下放至省级卫生计生委,即满足地区不平衡性的现状,让局部能有适合的细则操作空间,又可以寻求一种标杆模式的出现,向同类地区推广。
 
  早在去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等9部门就率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指导意见》),启动首批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其中包括西城区展览路医院等6家机构。明确北京部分公立医院将转型为康复医院,一些医院的部分治疗床位还要转换为康复床位。
 
  2017年初,北京又启动第二批向康复机构转型的6家公立医院。有消息透露,到2018年,北京还将启动第三批公立医院转型,届时,三批18家公立医院名单全部公布后,北京各区将都会拥有1-2家公立康复医院。
 
  政策的导向让康复事业出现了风口,对已经布局医养结合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次商业模式的延伸和拓展机会,而观望的企业也正在迅速进入康复领域。
 
  康复市场资本多持币观望
  2017年康复领域融资事件
 
  2017年,康复领域的融资事件共完成12起,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总金额约1.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6亿元,但其中,就有10亿元人民币的“贡献”来自于顾连医疗。而剩余的2.8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由11家企业瓜分。
 
  在上述融资事件中,有10家企业的融资轮次尚处于A轮之前,集中于天使轮及A轮。其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康复器械、智能化硬件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康复服务企业各占表单的一半。综上,可以看出的是,资本对康复领域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投入较为较为谨慎,市场总体而言还未呈现爆发增长的趋势。
 
  企业发展尚未成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康复市场的基础薄弱,使得资本多处于观望状态,二是由于康复专科医院除了个人筹建外,由公立医院转型者多,资本无法注入。
 
  2017年8月9日,新风天域集团宣布宣布增加10亿元战略投资,帮助扩张顾连医疗后急性期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2017年9月成都顾连康复医院试运营,将建成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康复专科医院,注册资金1亿元,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规划床位218张。顾连医疗的大笔融资,成为本年度康复领域的大事件,康复专科医院成为市场普遍看好的进入模式。
 
  社会资本涌入康复医疗领域
 
  而早在2017年5月,泰康保险集团宣布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引入美国GRS康复模式,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康复医院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社会资本青睐康复专科医院,原因有三:
 
  一是康复医疗“门槛”较低,具体表现在对医生依赖度较低,对大型器械依赖度较低,单体医院投入小,医疗风险小,适宜民营资本进入;
 
  二是若能承接医院急性期后病人,康复医疗实际能够缓解公立医疗系统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形成双赢模式;
 
  三是不少公立二级医院谋求转型,在新医改药品零加成改革推开后,从前医院收入药占比达到70%-80%的二级医院正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而康复医疗虽然日均治疗费用低于综合性医院,但由于其较长的康复周期,投入资金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其净利润率能达到15%-20%左右。
 
  2017年10月,三星医疗(601567.SH)发公告称,其下属子公司宁波明州医院有限公司(简称“明州医院”)拟以现金3.2亿元全资收购浙江明州康复医院有限公司(简称“明州康复医院”)。收购后,公司将通过明州医院持有明州康复医院100%股权。明州康复医院今年上半年营收4558万元,净利623万元。
 
  2017年7月,上海永慈康复医院正式开业,海尔布局大健康产业正式运营,而根据海尔康养平台投资小微的小微主(内部创业公司事业部负责人)胡洲庆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海尔医疗业务想达到的目标是:未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中国最大康复平台,2020年达到10000张床位,实现25亿元的收入。
 
  无独有偶,2016年4月,地产巨头万科也宣布进军康复医疗产业,并在广州落子首个医疗项目——万科康复医院。医院位于广州天河区智慧城核心区域,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业务面积15000平方米,按照二级医院标准投资建造。当时,为了延揽医疗人才,万科不惜重金,对于拟招聘的院长、外科主任、内科主任、康复医生等,万科给出了30-120万的年薪。
 
  据动脉网的不完全统计,有14家上市公司涉足康复领域。
 
  
上市公司涉足康复领域统计
 
  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医疗的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新建、收购、托管康复医院等方式,其中,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成为主流的双赢模式。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共建康复医院模式投入较于新建综合性医院的费用耗资较低,且缩短了盈利周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国家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考虑到民营资本偏爱布局医疗体系缺口和布局专科医院的优势,康复医疗领域将有望迎来资本盛宴。
 
  康复辅具、家用医疗器械成蓝海
 
  在2017年10月发布的首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中,突出了家用医疗器械这一蓝海市场的未来前景。
 
  《蓝皮书》中指出主要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包括: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等为代表的诊断监测类仪器;家庭个人用血液透析机等为代表的治疗类设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医疗床、智能工作站等为代表的康复类器械等。
 
  2017年10月,是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的一周年,(2016年10月底,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康复辅具产业规模要突破7000亿元。
 
  在该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康复辅具产业存在人才匮乏、产品低端、社保医保补助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发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多数技术含量偏低,种类单一且功能低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国际知名洋品牌却在国内市场销售节节攀升,甚至垄断着某些康复用具领域。比如助听器市场,比如义肢市场。
 
  康复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重要分支,其研发涉及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学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目前,康复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在此前动脉网发布的《医疗机器人:全年融资15亿,手术、服务、康复机器人稳步发展,“落地”成为关键词【2017年年终盘点】》中,曾提到目前康复机器人的良性发展,重点体现在资本进入方面。
 
  今年有康复机器人领域有3起融资事件,分别是:
 
  2017年5月,睿翰医疗对外公布获得8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上海众合创业投资,上海青锐投资中心跟投;
 
  2017年4月,尖叫科技获得3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博将资本,这是我国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最大金额融资;
 
  2017年4月,迈步机器人获天使轮融资,金额未对外公布,投资方为联想创投及泰有基金;
 
  国产的康复辅具相对低端,高端产品基本靠进口,而进口价格十分昂贵,一个进口的全套假肢需要40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价格很难承受。
 
  以以色列的Rewalk及日本的Cyberdyne为例,平均一台机器人的价格在60~100万元,有的同类产品甚至达250万元人民币,往往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供需要者使用。
 
  而相对国外外骨骼机器人的高昂价格,尖叫科技的CTO李牧然曾经表示,尖叫的外骨骼产品的未来定价大约会在几万人民币,让行业人士为之震惊。
 
  而在2017年8月,BrainCo创始人、哈佛脑研究中心博士韩璧丞携其团队研发的“意念手臂”登上湖南卫视《我是未来》的舞台,让失去双臂的残疾运动员倪敏重新实现手臂活动,让“脑控制”火了一把。
 
  2017年9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徐光华教授团队负责研发的脑控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亮相2017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决赛现场,通过一个头盔,即可检测患者的大脑神经信号,信号将传输给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根据患者的意念展开行动,实现站立、行走行为,实现康复训练和矫正步态的目的,同时可以适应不同的路面环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用意念控制的脑控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目前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研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科研成果搬出实验室,机器人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
 
   “小而美”的社区康复大有可为
 
  据国外数据描述:机构式康复人均费用为 100 美元,仅覆盖 20%的康复对象,而社区康复服务人均费用仅9美元,却覆盖80%的康复对象。急性期患者出院后转入护理之家的占15%—30%,转入家庭的占35%—60%。由此可见,患者在急性期之后,回归家庭或转入护理之家者占绝大多数。
 
  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对长期康复医疗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社区康复功能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载,公共属性较为浓厚,因此在专业度和人员配置上,都不属优秀。
 
  而康复医疗上升到国家战略后,陆续有民营资本开始注意社区康复这块,一般的路径是,先建立专业的康复机构,此类机构定位多属中高端,覆盖人群较窄。在专业康复有一定根基后,在深入社区康复,而据动脉网的了解,在已经提供社区康复服务的企业中,多数属于试点状态。
 
  在动脉网报道过的企业中,望年悦动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日间康复训练点,同时配备康复诊所,提供老年康复服务,目前在上海已建成5个训练康复点。
 
  而另外一家连锁康复机构-脊近完美在社区的康复机构也在2017年9月开始试营业,主要承载康复中关于肌肉骨骼方面的版块。与坐落在写字楼、商圈的康复机构不同的是,社区康复投入成本较低,大概150平米店面即能满足日常运营需求,通常配备4-5个治疗师加一个专家,平均每天接待20多人就能满足运营需求。
 
  在脊近完美的联合创始人冯冯的描述中,动脉网记者了解到,到社区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以这三类人群居多:一类是有颈腰椎不适的办公人群,二类为注重产后盆底功能与体型恢复的妈妈群体,三类是运动损伤人群,这类人群往往为了尽快回归运动与生活质量,想尽快恢复,因而进行长期而持续的康复训练。
 
  在2017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护理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及管理规范后,包括上门康复等多样化服务形式受到国家认可,康复延伸至社区、居家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康复医疗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社区、居家康复等覆盖最小单元的康复模式中,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护理的发展比康复成熟、规范,业界的标准化流程相对完善,因此,在规避风险上,康复服务也应制定严格的流程和机制,在执业体系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12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中,明确提到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行业,康复产业将全面迈入高速发展时期。
 
  在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医学服务模式加速由“疾病医学服务”向“健康医学服务”模式变革,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战略重心逐步从院中诊疗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间资源共享以及院后康复的连续性服务方向延伸拓展。
 
  纵观此前的政策,分级诊疗、医疗保险等国家政策对康复医疗扶持力度已显著增强,因此,随着我国政策、资本和技术合力推动,康复医疗产业数千亿市场即将启动。2017年,正处在康复产业爆发的前夜。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新壹科技入选互联网大会创新典型案例 AI大模型赋能传统医疗行业新升级

上一篇:

倒计时,一大批药品将死掉!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