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专业人士看来,海淘药品背后暗藏诸多安全风险,盲目跟风很可能有损健康,消费者需要理性选择,谨慎购买。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消费者徐晓丽在海淘药品上花了近千元,“有日本产的特效感冒药,德国产的通鼻精油,澳大利亚产的退烧药,都是常用药,在妈妈群里很火的。”徐晓丽表示,女儿出生以来,使用的药品,如维生素D、止咳糖浆、益生菌,多半都是自己从境外淘来的,“有在网上买的,也有通过朋友代购的,有时候关注的母婴公众号上也有组织团购,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在吃海淘药,觉得自己也不能落伍。”
作为网购达人,陈璐的清单上也从来不缺“网红”药品,打开手机,陈璐经常可以看到妈妈群中有人发来的推荐清单,“像日本人气药品、德国必购药品,列出来的都是抢手货。”有一次,儿子感冒迟迟不好,她便在群里求助,很快有妈妈给她介绍了德国的一款顺势疗法感冒药,还发来了代购链接,组织拼单。尽管对药品了解不多,但陈璐相信过来人的经验,于是买了两盒,“拿到药以后,也看不懂说明书上具体写的是什么,用法要直接问代购。”
在网上搜索发现,主打海外药品代购的卖家数量繁多,点开商品详情,往往只能看到诱人的广告语,仅有的中文说明中,通常只列出了部分功效和用量,对于药品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具体成分等鲜有标注。
北京某医院医生冀连梅表示,她是反对海淘药品的,尤其是在网上找代购,背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购买者很可能不懂当地语言,如德文、日文等,看不懂说明书,用药风险很大,“其实哪怕是英文的,一些人以为自己看得懂,但作为非专业人士,也未必能理解其准确含义。”“有朋友向我咨询,说给孩子用一款日本淘回来的滴鼻剂,怎么越滴鼻塞越严重?我一看有效成分是萘甲唑啉,赶紧告诉她不能长期用。”冀连梅说,萘甲唑啉是一种减充血剂,短期使用效果立竿见影,但连续使用超过7天就可能使症状反弹,还存在发生药物性鼻炎的风险,导致鼻腔干燥、鼻黏膜萎缩,造成永久伤害。同类的药物成分还有羟甲唑啉和赛洛唑啉,都只适用于短期偶尔使用,不能长期使用,“这些成分哪怕是在外包装上用外文清楚地标注着,海淘卖家也不会把它翻译成中文告诉你。其中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卖家自己就不认识这些成分,另一种可能是卖家知道这些成分对患者并不安全,因此有意不告诉你。”例如,日本一款蓝色包装的面包超人感冒药里面含有可待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过一份关于修订含可待因药品说明书的公告,指出“12岁以下儿童禁用本品,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12至18岁儿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本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在官网上发布网络购药消费提示,“药品是特殊商品,各国都对处方药销售有严格管理要求,不凭当地医师处方不能从正规渠道买到”;“网上代购境外药品是完全不可信、不可取的”。
“很多时候,海淘药品就是商家炒作出来的,一些大V公众号也会在利益驱动下为某些产品站台。”冀连梅提醒道,采购药品切忌“跟风”,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