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166303

武汉大学学者实现对药物释放曲线的精确“编程”

   2017-09-29 284
核心提示:加入武汉大学四年来,邓鹤翔潜心开发研究多组分晶态多孔材料,连续在能源和健康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通讯作者发表多篇高质量论
 加入武汉大学四年来,邓鹤翔潜心开发研究多组分晶态多孔材料,连续在能源和健康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通讯作者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包括4篇JACS等。日前,邓鹤翔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单一药物的指令化释放、多组分药物的程序化释放新方法。
 
    邓鹤翔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JACS)在线发表创新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单一药物的指令化释放、多组分药物的程序化释放新方法。
 
    这一新方法能够针对病人给药需求,精确设计药物的释放速度和达到峰值时间;研发出的“可编程”新型纳米药物载体为个性化、定制化医疗提供了新工具。
 
    论文题为《通过精确调控结合能实现程序化药物释放的多元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ultivariate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Dialing-intheBindingandProgrammingtheReleaseofDrugMolecules),邓鹤翔为文章通讯作者,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董志月第一作者,张先正教授、本科生孙杨泽晟、研究生褚君为共同作者。
 
    药物释放的动力学基础为主客体相互作用,药物的释放曲线无法精确控制,这是因为克服主客体相互作用力所需活化能的能级通常是分立的,不可连续调控。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作为药物分子的新型载体,在结构中引入多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构建多元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TV-MOF)。由于每一种官能团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分别定量,因此MTV-MOF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官能团的组合及组分的精确调控,在大范围内的连续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调控幅度高达32倍)。
 
    此外,研究人员量化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材料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弱相互作用(如静电、氢键、π-π,范德华力等)的定量提供了新方法。通过这种对孔道化学环境在分子级别上的连续调控,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药物的指令化释放。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单一药物分子的可控释放,而且可以用于多种药物组合的分别调控,即针对病患的实际需求,实现对药物释放曲线的精确“编程”。
 
    加入武汉大学四年来,邓鹤翔潜心开发研究多组分晶态多孔材料,连续在能源和健康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通讯作者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包括4篇JACS等。该工作也是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实验室成立4个月以来的第二项重要成果。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培育项目、面上项目,湖北省重点项目,江苏省、苏州市项目,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安国市场大黄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

上一篇:

复星医药关注最前沿技术,要做“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