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166303

上海医药开启高速并购模式 拓展新阵地

   2017-03-20 2238
核心提示:从3月9日开始,上海医药和CVCCapitalPartners(以下简称CVC)正协商联手竞购德国史达德大药厂(STADAArzneimittelAG)的消息在业界
      从3月9日开始,上海医药和CVCCapitalPartners(以下简称“CVC”)正协商联手竞购德国史达德大药厂(STADAArzneimittelAG)的消息在业界流传。随后,有消息称复星医药也加入了这场争夺战。两位业界巨头的动向迅速在行业引起高度关注。
 
    消息称,复星医药的收购心态为,先单独迎战,之后随事态发展而两手准备,与CVC等收购基金再联合竞购。
 
    而出乎业界意料的是,两巨头迅速双双发布澄清公告。复星医药称自己没有相关收购计划或安排。上海医药的表态则意味深长,称“近期与多个欧美医药企业进行过初步接触,目前没有向包括Stada在内的任何一家公司发出过正式意向。”
 
    巨头们公告背后藏着的心思,让这场“收购”传闻扑朔迷离。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上海医药或与CVC协商并购史达德,CVC方面由德国团队操盘,中国区由2016年加入CVC的中国区主管罗一参与。医疗健康领域是CVC资本关注的领域之一。
 
    关于这一消息,记者试图联系罗一本人,未取得联系。记者向上海医药董秘办求证与CVC的接触,上海医药称,“这件事情不方便说,以公告为准。”
 
    如果上海医药真有意竞购史达德,并且成功,通过产品线的再度完善,上海医药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将再度提升。
 
    这场“收购”传闻中的主角上海医药,正在书写其“出海”履历。新任董事长周军也曾表态要进军欧美。
 
    借资本出海
 
    “上药目前的确正积极做外延扩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如果有合适项目会考虑。”关于上海医药和CVC联合竞购史达德大药厂的传闻,CVC是否是主动联系上海医药,董秘办人员称不方便透露。
 
    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经济观察报,每年带着项目找上海医药的投行,外资、内资企业以“十”为单位计,“这样的传闻也不是新鲜的事情”。而至于哪一个项目能够落地或者取得进展,要看实际情况……
 
    上海医药董秘办对于未来的国际化并购之路似乎非常笃定。恒瑞医药一位人士认为,这和上海医药的有钱、有眼光有关。2016年第3季度报告显示,至2016年9月30日,上海医药期末货币资金120亿元。上海医药董秘办工作人员称,上药资金充裕,是一个出海并购的优势。
 
    上述恒瑞医药人士介绍,上海医药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承载着当地政府殷切的希望。中国希望打造千亿医药俱乐部,扶持有实力、体量相近的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且到国际上去走一走。上海医药目前市值近600亿,又是上海国资委旗下唯一的医药产业,当然希望上海医药挑起重任。
 
    同样,上海医药本身“多金”,且背靠有实力的国资委,自然会在国际市场中好标的物中挑挑拣拣,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企业去并购。
 
    此次入镜的德国史达德大药厂,总部位于法兰克福,是一家以生产仿制药和原研非处方药品为主的跨国企业,还是德国唯一的独立仿制药生产商。这家小巨头还看中生物仿制药市场,打算在这一领域发力。
 
    2017年3月1日,史达德执行董事会公布了2016财年初步未审计经营业绩。集团销售额上升了2%,达到21.517亿欧元,2015财年的销售额是21.15亿欧元。调整货币和投资组合效应的集团销售额增长4%,达到21.8亿欧元。
 
    史达德正在谋求新兴市场的增长。1996年史达德首度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05年外商独资企业史达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公司在华经销的主要品种包括史达功糖浆、瑞可糖浆、宝立康液等。
 
    2015年2月,史达德药业(北京)向CFDA提交了恩替卡韦口服溶液(化药5类,新药)的注册申请,去年10月已制证完毕。这一产品,在审评的还有百时美施贵宝等企业,BMS申请进口注册,恒瑞在15年已拿到批件。
 
    是否向史达德发出正式邀约意向,上海医药方面还未给出明确信息。
 
    在恒瑞医药人士眼里,现任上海医药掌舵者几乎是为上海医药的国际化而来。
 
    上海医药现任董事长周军,于2016年10月到任。他到任时,上海医药4年换了4任董事长。事实上,周军是兼任上海医药董事长之职,他还在上海医药上级企业上海实业集团任执行董事、总裁,负责产业购并和基建。
 
    对于现任董事长周军,上海医药董秘办的评价是:“周军在资本运作和融产结合上有丰富的经验,能给上海国资旗下唯一的医药平台走出去对外扩张,做好存量业务,提供资源和帮助。”
 
    上任两个月后,周军就在“2016上海国资高峰论坛”上对外透露他未来的规划,未来3年到5年在国际化方面有一批新举措。而国际化的抓手之一就是资本运作。
 
    上海实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资本运作史。通过大约35至40次收购兼并,形成了三大产业——医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我们想法是在将来资本市场和产业融合中起到作用。将资产组合不断变化,通过金融投资,收购兼并,利用资本市场。未来也是一样,通过兼并收购建立起我们的业务。”周军称,上海医药未来五年会在美国和欧洲建立基地,将收购兼并的前沿阵地放入欧美。
 
    拓展新阵地
 
    10年来,上海医药不断在买买买。前八九年的并购标的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领域,也都集中在国内。相比复星医药以及其他医药集团出海并购纪录其实并不算多。
 
    上海医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并购,是去年8月斥资9.38亿元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Vitaco,进军保健品领域。上海医药董秘办告诉本报,“这绝不会是唯一的尝试。”
 
    更早些时候,上海医药其实也有几次出海尝试。2016年5月,上海医药全资子公司上药药材与日本国日本津村(TSUMURA&CO)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上药以现金出资人民币3.06亿元,占合资公司51%的股权。而在2001年7月,上药药材就与日本津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资设立了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上药药材占上海津村34%的股权。上海津村主要是为日本津村生产医疗用汉方制剂的中间体浸膏粉末,并从中国向日本出口。
 
    2015年,上海医药通过子公司上海实业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天大药业有限公司定向增发,以现金认购天大药业此次拟发行的全部股份2.81亿股,认购价格为0.39港元/股,耗资1.09亿港元。
上海医药称,天大药业增发是一次战略性投资。上海医药通过此次投资,可承接国际优质高端保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天大药业在香港、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及地区的营销经验及销售网络,有助于上海医药业务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今年2月28日,上海医药公告称,其境外全资子公司上海实业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000万美元参与投资设立美国白沛思创投基金第五期(“A.M.PAPPASLIFESCIENCEVENTURESV”)。上实医科是PAPPAS第五期基金的基石投资者及有限合伙人。公告显示,PAPPAS第五期基金主要关注有关生物技术、特殊药品、诊断、医疗设备、药品配送等领域的投资项目。这是上海医药设立的第三个基金。
 
    关于出海动作带来的业绩贡献,上海医药董秘办称,“对于新设立的海外公司、基金类的公司,是一个工具,有可能会未来新业务增长带来爆发式增长点,希望媒体和投资者给更多时间。”
 
    上海医药在3月11日的澄清公告中,强调了国际化战略,称“国际化发展是公司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战略举措,公司持续关注海外优质资产的并购机会。”
 
    “拓展新边疆,聚焦大健康。”周军在“2016上海国资高峰论坛”演讲称,“医药产业,它已经有一个中国地位,我们希望它将来有一个全球地位,所以全球地位概念需要保持10%以上增长达5年之久,上海医药集团如果顺利,在未来5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老树遇新机?
 
    有近130年历史的上海医药是上海国资系统的唯一医药企业。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港交所上市,是A+H上市公司。在2010年多项表现公司业绩的指标达到巅峰后,近5年,上海医药的经营利润与投资回报一直平稳增长,但估值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上海医药近几年的营收增长速度依然是两位数,相比同行九州通(600998.SH)增速较低、但与国药控股(1099.HK)、华润医药(3320.HK)相当。
 
    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905亿元,增长14.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亿元,增长1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亿元,增长11.1%。
 
    去年前三季度,医药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16.44%。毛利率6.00%。医药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65亿元,同比增长7.42%,毛利率15.44%。医药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3.96亿元,同比增长5.76%。上海医药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品种有25个。
 
    医药流通正步入“寡头时代”。今年年初,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计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同时《“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也发布。按照规划,要培育超过5000亿元规模的医药流通企业。未来要形成3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全国性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和25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
 
    与此同时,大型流通商数量基本稳定,新入者基本很难打破市场竞争格局。无上游资源、无下游网络小商业公司被淘汰,大型流通渠道商依赖自身渠道、体量优势,通过兼并收购流通企业,进而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其实,在2015年,医药流通市场的集中度已经大幅提升。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行业前3名的市占率达到整体市场空间的1/3,且不断提高;而前100名的市占率也达到68.9%。
 
    上海医药作为流通领域前三的大国企,可谓有机遇。老大是销售额超过2000亿的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后两位上海医药与华润医药的销售额不相上下,2015年全年销售额接近千亿。
 
    医药分销业务分为批发(调拨)、纯销(直接面向医院)和快批(面向基层与农村市场)三类,其中医院纯销需要建立自己的渠道优势,进入壁垒较高,毛利率相应也较高。上海医药称其分销业务中61.42%来自纯销。
 
    从区域市场看,上药在上海医药流通市场的份额超过50%,稳坐头把交椅。在华北地区,通过2011年完成对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一举进入华北乃至北京市场,并超过国药控股,跃居第二。在华南地区,上海医药的市场份额为3%左右,但华南是全国第二大市场中,华南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2%。在东北及西南地区,上海医药也并没有绝对优势。
 
    截止到2015年底,公司分销业务覆盖省份已达18个,共计20970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271家,占全国三级医院的72.39%。上海医药称未来将通过并购等方式将提升覆盖省份的数量提升至26-28个。
 
    虽然医药商业独占江山,但毛利率较工业差远了。工业毛利在五成左右,重点产品的毛利率近70%。而商业板块,分销仅6个点,零售也不足20个点。
 
    2009年,医改分水岭之年,也是上海医药主营结构分化执念。此前,其商业板块毛利高达9成,此后不断下降,同时工业板块毛利则迅速上升。如今,从营收角度看,工业与商业的比例是9:1,但从盈利角度看,工业与商业比例几乎是1:1。工业每年提供大量的资金流。这也是上海医药不断寻求做大医药工业的原因之一。
 
    2016年4月28日,上海医药召开第一季度业绩电话交流会。在回答关于研发相关问题是,上药称其研发主要投资于五个方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心脑血管,精神神经类以及代谢类疾病药物。而按药品种类分,上药主要投资于三个领域:首先是创新药,公司的小分子创新药每年申报一个1.1类的化药,大分子每年申报一个全新的抗体药物。其次是仿制药,上药的仿制药品种丰富。还在中药二次开发中有所投入。
 
    另外,国资国企改革,或也是上海医药的发展新契机。今年2月份,上海国资委发布《上海市国资委党委2017年工作要点》,拟在今年完成2-3家竞争类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推进5-10户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试点员工持股。
 
    “上海医药整体上符合条件,我们管理层非常有积极性,但是什么时候操作,具体怎么操作,还要看上级部门。”上海医药董秘办称。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中药茶饮市场崛起 碧生源袋泡茶成年轻人养生新选择

上一篇:

上周基金调研29家上市公司 医药相关行业较受关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