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22年中国同位素与辐射产业峰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在这场政府部门、院士专家、企业家云集的峰会上,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医用同位素——成为探讨的主角。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我国相关政府机构、社团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的300余位嘉宾代表,共商同位素与辐射产业发展的热点和未来,共享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优质成果。
在过去几年中,这一小众领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2019年10月,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向国务院提交建议,提出要尽快实现医用同位素自主稳定供给;
2021年3月,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科技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为它专门出台《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022年3月,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门报送《加快四川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也在致辞中提到,社会金融资本高度关注,正积极进入医用同位素和放药产业。
让政、商、学界“竞折腰”的医用同位素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发展同位素产业,为何大家纷纷看好四川?专家学者们又提出了哪些建议?
看现状:
造福人类的前沿科学,却面临“卡脖子”问题?
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其中会放出射线的,被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演讲中,中核集团同位素生产与应用领域首席专家罗志福做起了科普。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十分广泛,在农业、医疗健康、航天探索、核仪表、辐射加工、无损检测等领域都在大展身手。其中,应用在医学上的放射性同位素就被称为医用同位素。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诊疗的物质基础,利用医用同位素对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等重大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钼-99(锝-99m)是显像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占全世界显像药物80%以上;基于钼-99(锝-99m)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诊断技术是癌症早期检测的必备手段;还有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锶-89、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碳-14、治疗甲亢和甲癌的碘-131……这些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看似陌生,实则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
现实中,造福人类的前沿科学却面临着“卡脖子”的局面。据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介绍,当前我国人均同位素制品消耗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并且主要依赖进口。如自主生产的碘-131、锶-89仅满足国内20%的需求,镥-177仅满足国内5%的需求,其余常用堆照医用同位素全部靠进口。目前,我国同位素及药物供给极不稳定,我国核医学发展仍无法摆脱进口局面。
从产业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核技术产业对GDP贡献比率仍然较低。”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锁会对比了国内外核技术应用发展现状。根据美国核学科学顾问委员会调研,1995年美国同辐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贡献就达到3310亿美元,占GDP的4.7%。而根据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核技术产业在2015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约占GDP的0.3%。“未来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近年来,受医药行业应用驱动,我国核技术应用快速增长。而主要生产国对这类制品有出口管控,加之各国用于生产的反应堆运行时间大多超过40年,面临关停或退役。
王锁会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位素与辐照技术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医用同位素自主供应对国民经济和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去年3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建立稳定自主的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有了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