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广东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建立全省医疗机构重点药品监控制度的通知,广东省将在重点药品监控上即将加大力度。
最近各省纷纷出台“重点药品监控”的通知,近一段时间来,北京、上海、安徽、宁夏等接连提出对重点药品监控,并明确提出了对这类产品要限用、停用。
而另一方面,人社部也开始释放新的信号。日前,人社部医保司司长陈金甫发表署名文章,旗帜鲜明的表示,“要确立价值导向的医保用药需求”。其提出,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基准,明确“补缺、选优、支持创新、鼓励竞争”的医保用药需求导向,重点考虑重大疾病治疗用药、短缺药、儿童用药,优先考虑创新药品,扩大竞争性品种。对只有安全性无显著有效性的“神药”则在准入条件和使用管理方面坚定予以限制。
何为“神药”?就目前而言,虽然“民间”有说法,界定标准为“安全无效”,陈金甫也指出是“安全无显著有效性”,但并无官方的定义。因此,可以预判的是,随着各地逐步构建起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之后,通过汇总各省数据,最终为医保调整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
也就是说,被纳入重点监控的品种,在接下来的医保动态调整中,将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是限制使用范围,比如说新版医保目录中对中药注射液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的限制;第二种是直接踢出医保。
监控6类药品
广东通知强调了遴选编制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建立完善重点药品监控机制、落实处方专项点评和干预措施、加大重点药品监控和督导检查、创新药事服务方式五个重点工作。
就医疗机构遴选重点药品并编制目录,广东省卫计委要求各医疗机构结合诊治情况、临床路径和机构药品采购金额及使用量进行综合评估。对前6个月使用金额排名前30位,或前6个月使用金额排名前100位且使用量与上6个月相比增幅在20%以上的药品,例如能量及营养成分补充药物、免疫增强剂、脑循环与促智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中药注射剂、抗肿瘤辅助药等品种,以及认为有必要列入重点监控的其他药品进行遴选,编制监控目录。
要求还提出,医院药占比在30%以上的,应适当扩大重点药品监控目录范围。该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将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应进则进,应出则出”原则不定期进行补充调整。
各医疗机构将重点关注目录中用量异常增长的品种纳入处方点评范围,并及时进行干预,处方点评结果进行公示。对无特殊原因使用率异常增大的重点监控药品,实施预警通报和重点监控管理,必要时可会同本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约谈。其中对连续两个月用量增长超过30%,或连续三个月用量增长超过20%,或连续四个月用量增长超过10%,或连续三个月用量排名前10位且用药不适宜率超过10%的药品,可以暂停或限量供应。
可以明显看出,一方面,该方案在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更重要的一点,通过监控重点药品,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及的是,2017年5月,包括财政部、卫计委在内等七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2017年9月底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2017年底药占比控制在30%以内。
20余省开始监控
药占比带来的压力,以及近来热销“神药”带来的巨大社会舆论争议,对药品使用的控制愈演愈烈,近期,出现了多地扎堆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相关管理工作的情况。
就在几天前,广州市卫计委一份关于药品重点监控指导目录的文件流出,其中,共计67个药品品种被纳入目录,不少都属于辅助用药。
无独有偶,广东省卫计委发布该通知前一天,有媒体放出了来自北京市卫计委的消息,2017年底,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占比力争降到30%左右,同时,非治疗必须、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的药品将被列入“重点监控药品”,各医疗机构建立相关目录,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20位的重点监控药品,将采取限用或停用等措施。
不到一个月前,11月中旬,上海、宁夏、安徽三地几乎同时间下发关于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相关通知,要求对重点监控药品强化管理监督。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辅助性药品、营养性药品等药品品种成为监控的重点品种。
各省市、自治区重点监控药品数量
注:*辽宁将采购总金额前10位的药品作为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江西将前六个月在省医药采购平台采购量排名前20的药品作为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四川已停用该目录。
出局医保?
今年新版医保目录发布,并宣布将进行动态调整,不再是固定模式。而此番各地方大规模进行药品监控,间接在为医保提供数据参考。现在明确纳入重点药品监控目录的品种,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为医保目录品种,而在后续医保目录调整过程中,很可能将从医保目录中出局。
陈金甫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医疗服务与医药市场发展速度和质量向好,但也存在着总体供给不足和质量堪忧的现实,既有普遍的过度医疗和资源短缺,又有“神药”当道与好药难卖等怪象。
此外,陈金甫还旗帜鲜明的点出,关乎生命的医疗服务、技术和药品,怎么强调质量都不过分。质量尊崇和技术敬畏背后是价值导向和创新驱动。当医疗服务和药品生产由于扭曲的利益机制作用普遍出现劣币驱除良币时,谁还会提供好东西,最终损害的是人和资本的根源性创新驱动。
在对于未来医保的执行上,陈金甫在文章中表示,“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更高质量和具有价值的医保购买目标。医保不能简单地跟在患者屁股后面去埋单,或医生开什么单子我付多少钱,而是要将服务质量和药品质量作为医保支付的首要依据。要将这种依据公之于众,形成强大导向。要将质量管理嵌入评价考核指标,形成强烈的利益激励。”
很显然,医保接下来“埋单”的是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很显然目前很多的大品种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之前由于没有数据支撑,医保不能贸然进行调整,但是现在一方面各省的重点监控药品的数据将为医保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据E药经理人了解,国家层面正在构建一套完整的药品价值评价体系,未来也将为医保提供支持。
因此,不合理增长的药品,特别是在临床价值和创新方面欠缺的产品,最终会因为医保调整而出局。据了解,医保动态调整的细则将会在2018年出台。其实过去一年当中,新版医保目录将很多中药注射剂进行限制之后,业界不少企业的市场已经出现了大幅下滑。此前,曾有报道就中药注射剂基层不能使用“喊冤”,但是E药经理人了解到的信息是,国家层面对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已经是旗帜鲜明,将会持续缩紧。
降药占比动真格!
对于30%药占比,控制不合理增长用药、引导规范合理用药的出发点是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医院为了达标,忽视合理的处方理由,直接将销量排在前列的产品直接停止采购。
有专业人士指出,医疗占比要求攀升,他分析解决严控药占比的难度,除了权衡各种集团的利益纠结,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医生科学合理的处方。
曾有医务工作者指出,某产品有充分的循证证据和多部专家共识作为治疗性用药的依据,但在处方点评过程中,“涉嫌”医生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将该产品及处方理由,当事医生却无以应答,最终使该产品被归为限制级用药。可以看出,一方面,销售代表在学术推广方面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是医生未在使用处方权力时,没有做到透彻了解药品性质,可能导致不合理用药情况出现。
在广东省此次加强医疗机构重点药品监控制度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在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方面,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提升医师合理用药水平。
虽然,对于药占比这一强制性的数据上,有些因噎废食的感觉,但是从国家层面,这是一项大政,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动真格,持续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