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产品的研发、王牌产品的推广,创新人才的引进,企业机制的改革,员工福利的提升……对一名公司CEO而言,都是压在肩头的事无巨细。
2016年5月,贝达药业正式宣布,根据国家药品价格谈判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国家药价谈判试点”的结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凯美纳(通用名:盐酸埃克替尼)成为唯一通过此次国家医保价格谈判的国产创新药。
而一种药物背后的故事,有丁列明从“美国梦”到“中国梦”的转变关系,最终选择自美国归来,他说:“从基因上来说,我们最后的落脚点肯定还是在中国。”
从美国回到中国
是浙江的创业环境吸引了他
凯美纳,又名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它是丁列明和他的团队创业近十年的心血。
十年里,丁列明和他的团队克服了技术门槛、不停歇的试药及资金链断裂、上千万元债务等“九九八十一难”。
2011年6月,凯美纳获得了新药证书,之后好事就接二连三:2012年凯美纳又在国际机构被认可;2013年凯美纳的三期临床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2016年凯美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又摘得中国工业大奖。
在网上搜索这个名字,跳转出来的最近一条新闻是:2017年2月21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的通知》,凯美纳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
因为持续的曝光,凯美纳背后的这个男人——丁列明,他的履历因见诸报端许多次,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1963年,他出生在浙江嵊州的一个小村庄里,1979年考取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到老家嵊州的卫生防疫站工作。两年后的1986年,他又考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6年通过美国医学博士考试,2000年成为了美国阿肯色州的一名病理科执业医师。2002年,丁列明选择了回国创业。
当一些人用艳羡的眼光看丁列明拥有的一切时,他总会突然选择放下,然后从头再来。
这样的性格遇到合适的时机,会发生什么?
1997年,丁列明回国探亲。令他惊喜的是,此时的中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老家不仅通了高速公路,还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商场、超市。朋友经营的民营企业发展势头也很好,有好几个朋友来美国找我,希望我能给他们介绍一些合作项目。大家都干劲满满的样子,非常鼓舞人心。”
于是,在2002年,丁列明与留美博士王印祥、张晓东一起回国注册了公司,并开始着手研发第一款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对患者而言,这是一种手段更新、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手段。
“当时选择浙江,是考虑到浙江有良好的制药基础和经济基础,可以尽快为我们建立生产环境。后来,在我们面对重重阻碍时,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省级、市级、甚至是公司所在的余杭区,都在很多关键的时刻向我们伸出了援手。”对于一个创新企业来说,丁列明觉得,这种配套的氛围与环境是十分珍贵的。
给予人才自主权
科学家们的情绪变成情怀
2014年以来,面对更大挑战的创业环境,丁列明最自豪的事,就是贝达药业强大的人才储备:“贝达药业已经引进了近20名博士,还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中外优秀企业处引进高级管理型人才近20人,其中有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选省千人计划。”
在丁列明的团队里,有很多富有情怀的科学家,他们最初对于新药研发的动力,很多是出于面对自己的亲人、爱人所承受的病痛。但渐渐的,这些情绪都转变成了情怀——他们持续的创新与贡献,让许多人可以更晚地面对与亲人的离别。
“我还记得当时凯美纳发布会上,我们团队有一个博士,激动地流泪了。他回想起最初研发药物时,他身患重病的母亲。因为当时药物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他不敢贸然给母亲使用。”丁列明说,最后药物研发成功,那位博士自然是百感交集。
在贝达药业,研发人员有100万经费的自由支配权,可以用于新药的探索发现。“创新是需要环境和情怀的。”这是丁列明一直在强调的理念。而他因为艰苦的童年而对变化的珍惜与发展机会的把握,在这样一种时代大潮中,由原动力转化为具有人文意义的价值体系。
丁列明表示,目前国家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资金、政策、氛围、园区建设、市场环境还在进一步提高,“我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凯美纳之后我们能做什么。事实上现在我们同时在进行中的新药项目就有20多个。眼下国际医药领域最热门的免疫治疗和抗体治疗领域我们也有所关注。”丁列明说,“我们要研发出一批品质更高、性价比更好,让病人用得上、用得起的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