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病当然要求医问药,不过,对于更多人来说,药物“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才最重要。用药当用毒,能不用就别用才最保险。
生病后,如能通过自身免疫,是最好的痊愈,而且,人们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得同一疾病。这被免疫学总结为“原发性抗原损害”,指首次由野生病原体(所有致病微生物)感染后在人体免疫系统留下的印记要比以后任何时候感染留下的印记深刻得多。因此,以后再受到同类病原体感染时,免疫印记会迅速唤醒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有效消灭病原体。
以普通流感为例,英国南威尔士研究人员做了调查,对连续接种抗流感疫苗和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两组人测定流感抗体。结果表明,由野生香港流感病毒自然感染,即患流感后获得的免疫力比由接种抗香港流感灭活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要更持久。
所以,用药原则可以转化为,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从自然获得免疫力,就不从疫苗获得;能用疫苗,就不要用药。
第二种理据来自实践,医学是一种局限性较强的科学,大部分疾病并非用药可治。早在1860年,美国医生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就指出,若将所有药品“沉入海底的话,对人类就是一大福音──不过对鱼儿们却是诅咒”。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指出,从表面上看来,临床医学有些事情是为人所知的,但也有若干事情是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的;还有若干事情,则根本一无所知。所以,如果生病都用药,存在的盲目性更大。
能不用药就不用药,在中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乡党”篇中记载,一次孔子生了病,按照当时习俗,鲁大夫季康子登门看望孔子,并送给他药物。孔子虽然按照礼节谦恭地收下,却对季康子说,“我不懂药,不敢服用。”为何孔子不敢用药?《曲礼》解释:“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指的是,做医生要有三代以上的家传,否则不能服用他开的方药。
当然,这并非鼓励人们不信医学,而是说,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药物使用都应心存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