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被长期临床应用证明能治病、治好病的廉价小药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患者们往往是跑遍了医院和药店也买不到急需的救命药。不过,在黑市上这些廉价救命药、孤儿药,却从来没有缺货的时候,而黄牛往往开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天价。那么,这些救命药为何能在黑市上出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医院和药店买不到的廉价药,却能在黑市上高价买到,可见廉价药并非彻底断货,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供应链出现了问题,供需双方未能有效对接,导致廉价药无法正常供应给患者,迫使患者花超出原价几十倍、上百倍的天价购买。如此一来,也可理解为何廉价药供应状况紧张,且长期得不到改善,尽管国家出台定点生产、提高廉价药价格等政策,却都未能挽救廉价药的消失命运。
就拿“ACTH”来说吧,这个廉价药在国内只有上海的一家药企生产,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医院却难觅踪影,“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稀缺所致。可事实上,去年就有媒体调查发现,该款药的厂家库存积压超过5万支,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该产品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另一方面,经销商则表示因为供应不多,每月只能拿到100多支,医院又因为需求量少而进货少,致使患者面临无药救治的困境。
还有很多救命廉价药,陷入类似困境,都是生产厂家数量有限,药物价格低廉,流通渠道环节太多,销售信息不畅,反而被黄牛借机爆炒成为“天价药”。因此,要加快“互联网+”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应用,打通信息阻碍,将厂家与医院、患者联接在一起,从而掌握实际需求,实现生产销售扁平化,将流通费用降低到最少。如此既能保证厂家利润,又可通过市场需求自主调节廉价药的生产,达到供需平衡,从而解决“一药难求”的问题。
目前我国药物供应链过长、过于复杂,从生产厂家到代理商、经销商、医院、患者需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存在相关信息沟通的延误与不足。厂家对实际需求无法把握,造成产品积压,而医院需求量少且分散,不能进货太多,又进而影响到经销商渠道,因价格低廉,利润太少,没有进货动力,出现供需失衡状况。可见,廉价药供应渠道不畅,并非单纯价格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信息不透明所致,加上厂家与患者之间环节太多,患者无法直接从厂家购买药物,才陷入买不到药的困境。
因此,有必要压缩药物流通渠道环节,将厂家与医院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接,对于需求量较少的药物,医院可以直接从厂家申请购买,实现小批量销售周转,减少在中间环节的积压周期。同时,还要加快放开网售处方药改革步伐,规范医药电商销售处方药标准化,鼓励厂家、医院与医药电商共享信息资源,让患者凭借正规处方,在网上自主购买相关药品,从而解决廉价药的流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