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苏无锡市民丰社区的73岁居民黄新坤患高血压10多年,常年吃一种叫“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降压药,往年他每半个月就要赶一趟大医院复诊、配药,但上个月,他在“家门口”附近的黄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到了这种药,“这下好了,以后我再也不用来回奔波、排长队了。”正如黄老伯发现的那样,无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库”扩容了。
一位社区全科医生坦言,限于基本药物目录的种类和数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库”一般仅有300多种药品,且大多数都是药价便宜的基本药,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百姓用药需求,“不少人到社区看病,发现没有他们需要的药,久而久之,患者就流失了”。相对应的,大医院却人满为患,“我每次门诊时,都会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这些‘老病号’经治疗病情稳定后,一直都定期来复查,其实就只是来配个药而已。”锡城三甲医院一位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说,像这种千辛万苦抢到专家号,只为了配药的病人,占门诊量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
去年起,我市推进“医联体”建设,为分级诊疗探路。为了让大医院和基层在“医联体”中能保持基本“同步”,基层药房“扩容”刻不容缓。市卫计委首先扩大了21家规模较大的甲类机构的用药范围,根据政策,基层甲类机构的药品配备使用参照二级综合医院管理,这样一来,甲类机构就能增补一部分非基本药物的品种。根据省目录库,非基本药物共有9000多个品种,每家甲类基层医疗机构根据自身需要来“点菜”,向上申请增补品种。“增补也不是无限制的,必须经过专家审核。”市卫计委药政处处长朱立红表示,专家审核主要“把关”三类药:一类是抗生素;一类是辅助用药,如营养药;一类是高价抗肿瘤药,“根据基层的定位和就诊实际,这些用药有的原本就需要限制,如抗生素,有的不适合在基层使用”。与此同时,向上争取后,市卫计委也将药品增补拓展到了31家“医联体”非甲类基层机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甲类基层机构增补了药品634个品种(不重复),平均每家增补了58个药品通用名;“医联体”非甲类基层机构增补药品332个品种(不重复),平均每家增补了33个药品通用名,合计起来,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共增补药品784个品种(不重复),基本能满足基层日常临床需求。翻看增补目录发现,增补的基本上是基层急需的、百姓常用的、适合在基层使用的药品,主要包括三类:一部分为常用的“慢病”用药,像降压药、降糖药、心血管用药等,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心绞痛)等;一部分为妇科、儿科、消化内科等基层常见专科用药,如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儿科咽喉炎、扁桃体炎)、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溃疡)等;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用药习惯,比如对进口药的需求,如日本“参天”企业生产的“研立双”滴眼液(治疗结膜炎)、“卡林优”滴眼液(治疗白内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