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材价格一路走高,部分品种价格甚至翻倍,中药材作为医药产业链起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药材涨价的连锁效应迅速传导至整个产业链,产业链各方承压求变。
3月11日,佛慈制药发布公告,宣布鉴于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自当日起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这是佛慈制药时隔9年后再次提价,其背后反映出中药材价格高涨对整个产业链的连锁效应。
随着中药材价格的上涨,行业内对稳定价格、保障供应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23年11月30日,安徽省亳州市、河北省安国市、江西省樟树市全国三大药都和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共同发起的全国中药(材)优质优价行动建立行业机制推出优质优价的“上和标准”。此外,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曾就市场不合理涨价,发起《关于推进中药材、饮片“直供直销”,遏制不合理涨价的倡议》,开展“中药产销联合体行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从山东到山西,海南到黑龙江,乃至广东、广西、云南等多地都在规划落地中药材交易中心,加强中药材的流通和监管。
针对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鸿献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国家统筹的中药材战略储备库,有计划地进行储备和调配,保障中药原料平衡供应,平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二是促进中药材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保证市场供应。三是强化监管,加大打击中药材囤积炒作行为,遏制游资恶意炒作中药材。四是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中药材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中药材重要和道地品种进行生产管理和市场监测、产销对接,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及时预警和提示,减少价格的暴涨暴跌损害产业链参与者。”
在消费端,3·15晚会曝光了中药材网购乱象,高利润驱动下,出现低价独活冒充高价当归、扁豆染色做成酸枣仁、“失效”药渣当药材卖等现象,引发社会争议,中药材再次被推上舆论塔尖。
如何营造中药材良好的市场环境?全国两会期间,广西、四川、贵州、海南、云南、湖南、甘肃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共4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推进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此外,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院院长崔应麟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应联合建立国家统筹的中药材战略储备机制,对于关系到用药安全的中药材,由行业专家来确定品种、规格、数量和市场指导价格,遴选有资质的企业,对重点中药材品种实施采购储备。为了避免“药贱伤农”,还应该推行价格稳定政策,建立中药材价格波动监测体系,推动中药饮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