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均(左)和丁桂兰在地里给川芎除草。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
在凤泉村,记者看到很多川芎衍生品。
本报记者 王美华摄
位于彭州天府中药城的新绿色药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川芎等中药材进行了一系列科技研发工作。
本报记者 熊建 摄
图为川芎切片。
【开栏的话】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中医药等健康服务业。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加快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对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质量稳定。
历史上道地药材多数来源于野生资源,区域特征明显,数量有限。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用药量的增加,人工栽培药材逐步取代野生药材的步伐不断加快,道地药材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常用中药材600多种,其中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种植面积达到33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一批产品质量好、美誉度高的道地药材优势产区,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偏远山区的特色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种类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
为展示当前我国道地药材的培育种植、保护发展的情况,本版今起推出“道地药材巡礼”栏目,围绕道地药材资源开发、品种创新、质量安全等热点问题,答疑释惑,以飨海内外读者。首先推出“四川篇”。四川是中医药资源大省,被称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坐拥9000多种中药资源、86种道地药材,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
近来,一款来自中国四川的道地药材川芎(音同胸),在中药走出去过程中连获喜讯。
一个是3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该标准是四川主导研制的首个中医药ISO国际标准,为川芎药材国际贸易取得了规则上的主动权,对培育中医药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再一个是近日出版的《欧洲药典增补本11.5》发布了新修订升级的川芎质量标准,将于今年7月正式生效。本次修订与川芎特有的质量属性和特点更加吻合,符合川芎道地产区生产实际,将极大促进川芎出口,尤其是为促进欧洲贸易起到重要作用。
川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应用广泛。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607种,其中含川芎成方246个,占比15.3%。那么,当前川芎的种植、开发情况如何?产区是如何保证道地性的?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奔赴川芎的道地产区——四川省彭州市、都江堰市进行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