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具有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简便廉验的特点和优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独特的生活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求诸生活实践,持续推动中医生活化,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中医理念、知识和技术,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生活化是中医药传承至今、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中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中医药文化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观念、常识均源自中医药。可以说,中医药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够融入生活的医学。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融入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是中医药得以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药理论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标志着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些理论均来源于人们长期对日常生活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比如,人们发现,对一些身体不适的症候,能够通过砭石针灸、推拿穴位、服中草药等缓解,于是形成了针灸、推拿、煎服草药等医疗经验和理念。通过对大量生活经验的总结,借助取象比类、以外揣内等方法,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要思维方式,进一步总结规律升华形成了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等中医药基础理论,并一直延续至今指导和影响着中国人的医疗实践和思维方式。
中医诊疗方法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医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健康与其自身情况、所处环境等密切相关。在诊断分析疾病成因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及患病时间、所处地域等差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所处环境等分析总结。在具体操作上,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望气色形态、闻体味口气、问患者感受、切脉象变化,这种诊断方式更适宜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实现生活化是中医药接续发展、惠泽当代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制定施行中医药法,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必须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符合中医药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