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沉淀,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延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传统中医逐渐受到全球的关注,但自古以来中医药材多为野生的动植物类,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药材逐渐开始人工栽培,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然而,中药种植与传统农业存在显著差异。中药的药性形成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之说,表明中药农业不可能走传统农业的模式。
皖西学院中药生态农业团队,以韩邦兴教授为带头人,陈存武、刘东、卢宝伟、戴军、易善勇、王芳、宋程、王威、李国四、宋向文、徐涛等为核心成员,立足于安徽省中药资源和道地药材,在大别山林下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选择资源濒危、种苗快繁困难、栽培技术不规范、产品附加值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的名贵中药材霍山石斛等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个课题的支持下,团队成员们紧密合作,围绕霍山石斛等中药的资源调查与种质创新、种苗繁育、仿野生生态种植、健康产品开发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共同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了标准化技术体系,并成功实施了产业化,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还为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成员们的辛勤工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中药生态农业 助力双碳战略
道地药材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的优质药材,是道地性理论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道地药材根据其性味不同,都有特定的道地产区,如云南三七、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要保护与发展道地中药材,《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和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体现了国家重点发展道地药材的战略需求。
多年来,韩邦兴教授带领的团队以大别山区10多种重要的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围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并获得了2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持,如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央财政林业科技项目和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等项目。
他们选择霍山石斛等珍稀濒危、大宗道地、药食两用的中药材进行深入研究。霍山石斛具有“厚肠胃、滋养肝阴”的功效,能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市场需求量大但自然资源匮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规模化种植,目前霍山石斛总产值超过50亿,成为开发最成功的名贵濒危中药资源之一。2019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了《霍山石斛茎(人工种植)》食品安全地方标准,2020年版《中国药典》也已将其收录。因此,围绕当前“保障药(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需求,生产更多的优质霍山石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