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栽培植物,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性味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香。扁鹊:酸,无毒。李氏:生温,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归经
入肝、胆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三焦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4]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香。扁鹊:酸,无毒。李氏:生温,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入肝、胆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三焦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4]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食疗作用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 ,肢体麻木,痈疽疮疡
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